鱔魚網箱養殖技術
鱔魚網箱養殖技術包括:鱔魚苗種、網箱規格、網箱密度、網箱內鱔魚放養密度、水草、掛網方式以及水質管理、投喂技術、混養魚種及比例、藥物的使用等。
這是幾組鱔魚網箱的模式,如下:
鱔魚苗種:目前鱔魚苗子主要以野生為主,人工繁殖苗種供應量不多,有待突破。
網箱規格:目前有4平方、5平方、6平方,其中以4平方的網箱為主。
網箱密度:以4平方的網箱為例,一畝網箱放養15—20個為宜,網箱與網箱之間間隔不要太近,間隔0.5米為宜,行與行之間間隔2米以上為宜,以確保水體的流動性和網箱的通風性。
網箱內鱔魚放養密度:一般鱔魚放養密度是一個平方放3斤到左右,大的多放小的少放,但是有不少養殖者認為反正要損苗的,多放點不至于取的時候會很少。密度過高,可引起鱔魚的擁擠脅迫,造成肝臟、腸道等內臟器官的“排毒”障礙,進一步引發代謝障礙。影響鱔魚的吃食、生長、發病率等。
水草:
目前主要以水花生為主,很少用水葫蘆的。水花生最主要的是蟲的問題,危害水花生的害蟲有兩類:
1、近似于螨蟲的害蟲。一般是在水花生的葉片上形成白點,最后導致水花生枯死。此類危害相對不多見,養殖者通常不需要進行預防,一旦發現,應及時的進行殺滅。
2、昆蟲類的小蟲。危害水花生的速度非???,從發現到大部分的水花生葉片被吃完,一般只需3-5天。養殖者一旦發現個別網箱內的水花生葉片出現大量空洞時,要立即用藥物進行殺滅,用噴霧器進行噴灑。噴灑時盡量不要噴灑到水里,以噴灑水花生葉片為準。該類蟲害一般在每年8月份危害水花生,部分地區有所提前,養殖者一定要提前發現,一旦發現此類蟲害,最好在首次施藥后,間隔20天左右再補噴一次,或在整個易發月份每隔20天左右施藥一次。
掛網方式:有竹棍直接插入的可用3年左右,有鐵絲和部分竹棍相結合的可用5年左右。
水質管理:
水質管理分為網箱外和網箱內,外面的水質好了,網箱內的水質才有保障。如何去調節水呢?我們都知道水是流動的,它是要經過很多次流淌才能到達目的地的。那么可以說水是一種流動的“土壤”,是一種流動的“礦石”。PH值是受水體本身和生物活動的雙重影響。自然界水是千變萬化的,主要由八大離子組成:鈣、鎂、鉀、鈉、碳酸根、碳酸氫根、硫酸根、鹽酸根。其中,鈣、鎂、鉀、鈉屬于陽離子,碳酸根、碳酸氫根、鹽酸根、硫酸根屬于陰離子,陽離子的當前量和陰離子的當前量之差,決定水中pH值,鈣和鎂決定水中的硬度,碳酸根和碳酸氫根決定水的總堿度。
投喂技術:
投喂技術分為訓食和日常投喂,訓食訓的好開口率高,至少產量不會很低。以前是通過動物性餌料和植物性餌料來投喂,產量不是很高,但是隨著鱔魚飼料的出現,鱔魚的產量明顯增加了不少,但是飼料和魚到底喂多少,實際上魚和飼料的比例控制在2:1到1.5:1為好。
混養魚種及比例:
鱔魚網箱養殖套養的魚種主要是幫助調節水質,因為每一個池塘的情況不一樣,所以沒有固定的。在這里我給出一個參考的數據,主要放養花白鰱,黃顙魚,草魚,銀鯽等?;ò做栔饕菫榱苏{節水質,平衡藻相,花鰱一畝15個,一斤3個左右,白鰱50個,一斤3個左右。黃顙魚一畝放100尾,以提高經濟價值和減少鱔魚餌料的浪費為主。草魚25尾,一斤3個左右,規格大的可以少放,主要是為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。銀鯽15尾,可以有效的殺滅水體中的螞蟥,特別是隔年苗的池塘。
藥物的使用:
由于人工養殖鱔魚,投喂量比較大,而大部分鱔魚是野生的,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鱔魚的環境又會比較惡劣,細菌病毒繁殖較快。不管是從環境問題還是從鱔魚體質承受消化問題來看,都需要進行人為的去處理,這時候就需要借助藥物來處理,怎么合理的去運用藥物也是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,比如在肝膽方面經常使用肝膽安康、肝倍健等中藥產品。